需加大力度打击“检测腐败”
2025/04/25 | 作者 周兼明
摘要:然而,检测造假却如病毒一样,对市场环境、社会诚信、民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构成伤害。
出具虚假、不实检验检测报告将面临更严厉的惩处!近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修订后的《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》。办法规定,对未经检测出报告、替检漏检、篡改数据、伪造结果等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行为,罚款上限提高至十万元;对违反强制性标准致使检测报告数据、结果错误的行为,最高可处以五万元罚款,提升了检验检测机构故意违法成本,突出了执法力度。
在现代社会,检验检测是维系市场秩序、保障公众权益及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防线。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药品到影响生态平衡的环境监测,从产品质量把控到市场准入审核,检测就像一把标尺,为决策提供依据,为市场划定界限。然而,检测造假却如病毒一样,对市场环境、社会诚信、民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构成伤害。如何有效治理检测造假,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。
检验检测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,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动。企业为了通过验收、降低成本,不惜重金购买“定制”的检测报告,而某些检测机构为争夺市场,主动提供“包过服务”;也有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甚至默许造假,以维护地方经济数据或政绩。这种“检测腐败”,让监管形同虚设,让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害者。
检验检测造假不仅损害市场公平,更会引发连锁反应,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。当检测数据失去真实性,公共安全便成了最大的牺牲品。建筑检测造假可能导致“楼歪歪”“桥脆脆”;食品领域的检测造假,无异于在民众的餐桌上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,可能让“毒奶粉”“地沟油”重现;医疗药品器械的检测造假,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及生命的安危,会破坏医疗行业的公信力,加剧医患矛盾;环境监测造假则让环保数据丧失参考价值,成为生态之殇背后的一只黑手。
在检测也能造假的市场里,遵守规则的企业反而成了“吃亏者”。一家诚实本分做检测的企业,可能因成本高、周期长而失去客户,但那些造假的机构却能以低价、快速出报告的方式抢占市场。最终,导致检验检测行业生态恶化,有技术、有诚信的检测机构反而被边缘化,“造假专业户”却活得风生水起。这种逆淘汰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。
检测造假不仅影响国内市场,更会损害中国产品的国际信誉。如某批次中国出口的儿童玩具因检测证书造假被欧盟通报,导致整个行业遭遇信任危机。如果检测数据无法被国际采信,“中国制造”的竞争力也会大打折扣。
检测造假早已不是个别企业的铤而走险,而是演变成了一条成熟的黑产业链。各领域的检测造假手段层出不穷,甚至形成了“造假技术升级”的荒诞现象。早期的造假,还只是涂改报告、调换样本等低级操作,如今的造假已进入“智能时代”。某些检测机构利用软件篡改原始数据,甚至直接在检测设备中植入作弊程序,使机器自动生成“合格”数据。如某地环保监测站被曝出在空气监测设备上安装“数据过滤器”,使得PM2.5数值始终保持在“优良”水平。这种“科技造假”,让监管变得更加困难。
要真正遏制检验检测造假,必须对造假者采取严刑峻法。国家层面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加大对检测造假行为的惩处力度,细化对各种造假行为的处罚标准,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。对检测机构、企业和个人的造假行为,从民事赔偿、行政处罚到刑事追责,形成全方位的法律约束,提高造假者的违法成本,让他们不敢造假、不能造假。同时加强执法力度,严打检测造假,对违法者绝不姑息迁就。
这次国家市监总局对《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》的修订,就明确了法定代表人、技术负责人、授权签字人等管理人员的职责,使机构内部责任链条更清晰,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现象。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,不仅机构要承担责任,相关管理人员也需面临连带责任,被列入行业黑名单。这样的规定,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从业人员责任虚化、造假成本低等难题。
在监管层面,需健全对检测机构的监管机制,清晰划分各监管部门的职责权限,避免出现监管重叠或空白的情况,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,形成监管合力;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建立检测数据实时监控系统,对检测机构进行全程、实时、动态监控;建立检测机构的信用档案,对有造假行为的检测机构进行公示,并限制其市场准入。
行业自律也很重要。检验检测行业应建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档案,记录其诚信行为和违规信息,并向社会公开。根据诚信评价结果,对检测机构进行分类管理,对诚信度高的检测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,对诚信度低的检测机构进行重点监管。
检验检测造假,本质上是一场对公共安全、科学与诚信的背叛。如果检测数据都可以随意造假,那么所谓的“质量监管”便成了皇帝新衣,“安全标准”也成了自欺欺人的谎言。要建设质量强国,首先必须铲除检测造假的土壤,让数据回归真实,让诚信成为行业底线,让检测机构从“盖章机器”转变为“质量守门人”,让检测数据从“合规证明”转变成“信任货币”,否则,整个社会都将在虚假的安全感中滑向深渊。
ABOUT / 相关报道